《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总结设计.docx《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总结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总结设计
1 / 4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总结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方案
一、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目标:经过丈量铅笔的长度活动,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经过预计与丈量活动,认识米、分米、毫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与着手操作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过“估一估”、“量一量”、和“比一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点。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充足的让学生感
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经历合作与沟通活动,领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要点:实质感觉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成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升估测能力。
教课方法:演示法 、讲解法、议论法等。
三、教课内容
毫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
四、教课过程
教师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从前我们学过丈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教师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
师生互动:尺子、三角板、卷尺等。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二年级的时候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吗?
学生:米和厘米。我们还知道米用符号m表示,厘米用符号cm表示。1米=100厘米(1m=1cm)。
教师:那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呢?
学生1:长25厘米;
学生2: 宽19厘米;
学生3:厚1厘米。
教师:那我们来看看同学们估得正确吗?用尺子量量看!
学生1:我量出来的长是 26厘米;
学生2:我量出来的宽是比
18厘米多,但又比19厘米少;
学生3:我量出来的厚度不到1厘米。
教师:我们来看这三个小朋友量的和我们量的同样吗?这数学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怎么办呢?像这样不足
1厘米时,我们为了量得更精准时,我们往常用毫米
作单位,用字母mm表示。
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一、毫米的认识
教师: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取出你们的直尺仔细察看: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之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 1厘米又分红了一些小格)
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教师指出:其实直尺上的 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毫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我们一同来看大屏幕。
发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教师同学们同桌之间量一下对方的直尺的厚度,看够不够 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把直尺的厚度大概是 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把直尺,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直尺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概是1毫米。
教师指出:一分的硬币的厚度大概是1毫米,10个硬币的厚度大概是1厘米。说一说,丈量生活中哪些物件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学生回答(1分硬币的厚度大概是 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概是 1毫米)。
教师:对,毫米的认识就是这样的,同学们都会了没有呢?
学生:会了
第二部分
教师:好!那接下来呢!我们就进行今日的第二个内容“分米的认识” 。
教师板书:二、分米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取出你们的直尺丈量一下自己的课桌的宽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总结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