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细高效的城市交通管理
2011年11月08日 09:31作者:郑东平
由于工作关系,在新加坡学习的五个月里,我比较注意寻找这方面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尤其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发现该国的确有很多体现精细设计和管理的好做法。
公共交通安全、畅通的原因
在交通方面,新加坡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地铁、公交发达,公路布局合理,出行方便。虽然新加坡地方小,公路不宽(新加坡几条主干公路与我国同样的高等级公路相比显得窄了许多),路上几乎见不到警车、警察,但却很少堵车。分析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控制私家车。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岛国,如不控制汽车拥有量,交通将拥挤不堪。为此,政府对进口车征收很高的关税,还推行购买拥车证(现在是5~7万新币)的制度,因此总体购车费用很高。这样既可控制车辆,也达到了在政策上倡导人们低碳出行,多坐地铁、公共汽车的目的。
二是实施电子感应公路收费系统(ERP)与科学合理的地铁、公交一体化的网状交通线路设计制度。在全球城市中,新加坡是第一个通过实施电子收费系统(ERP)来降低高峰时段交通拥挤的城市。一旦用户在规定时段进入市中心商业区,ERP收费处会在用户通过时根据车辆种类自动从安装于车辆内的系统中扣除应付费用,借以调控车流量。新加坡交通主干线上几乎没有停车缴费处,因而也没有因缴费引发的交通阻塞。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由地铁、轻轨、公汽、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组成,不同的交通工具定位有所不同。地铁是新加坡公共交通的大动脉,目前主要有三条地铁线,分别为东西线、南北线和东北线,加上两条正在建设的新地铁线,构成了该国公共交通的网状骨架,连接了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业中心。除中心商业区外,该国的其他商业中心是由中心商业区向四面发散排列的,几条地铁线正好把这些“珠子”串起来。每一个地铁站都是重要的连接点,乘客进入一个地铁站,就可以乘地铁到达新加坡任何一个商业中心,十分方便。在公共交通规划设计方面,该国力求实现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门对门衔接,也就是将城市各种活动场所用公共交通系统紧密连接起来,将用户在不同交通工具间转换时所需的步行距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真正实现公共交通系统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新加坡政府在交通设计建造伊始,就将一些大的地铁站与公汽的起止站集中联建在一起。在规划组屋时,也充分考虑市民的出行需要,同步建设公汽站,并把公汽站与组屋区用有盖走廊连接起来。新加坡几乎天天下雨,人们却很少打伞,出了门连成一体的走廊凉亭、骑楼等既遮阳又遮雨,真正实现了线路无缝连接、乘客有序转换、客流合理疏导。人们到新加坡感触最深的是便捷的交通,没有私家车一点也不会感到出行不便。
三是新加坡在公共交通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城市的前列。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通过实施动态的组织管理策略并提供及时、全面的交通信息来引导交通流的合理分布,优化了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了交通服务的管理水平。
四是没有随意违规的特权车。我们曾参加一次民众俱乐部活动,见识了出席此次活动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轻车简从。俱乐部旁就停了包括总理车在内的两辆轿车,两辆开道摩托。旁边道路上的车辆人员往来自如,既没有实行交通管制,总理车来去时也没有拉响警笛。因新加坡有些市区道路较窄,如有特权车乱超车、乱加塞,就会造成堵塞。但来新加坡的这段时间,我没有见过军警、政府的特权车乱
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