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
长恨歌大学语文剖析(pōuxī)
第一页,共21页。
教学(jiāo xué)目的
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本诗语言优美(yōuměi),融抒情、叙事、写景于一炉的特点。
返回(fǎnhuí)
第1页/共20页
第二页,共21页。
教学(jiāo xué)重点
怎样(zěnyàng)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如何看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返回(fǎnhuí)
第2页/共20页
第三页,共21页。
作者简介
返回(fǎnhuí)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的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被迫避祸保身,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shí bì)的“新乐府运动”,写下《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第3页/共20页
第四页,共21页。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千古绝作”。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作者任周至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而加工创作的。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由于该故事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wén shì)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除上述两篇外,著名的还有:杜牧《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
背景(bèijǐng)简介
返回(fǎnhuí)
第4页/共20页
第五页,共21页。
内容(nèiróng)述评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
第二层: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
第三层: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
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变生不测,战乱骤起。
第二层,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
第三层,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四层,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第三部分,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第二层,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三层,李的凄凉晚景和感伤怀抱。
第四层,李对杨的刻骨相思。
第四部分,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李让道士去寻找杨的亡魂,以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第二层,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
第三层,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
第四层,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tān sè)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2.爱情说。认为此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离奇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笃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返回(fǎnhuí)
第5页
长恨歌大学语文剖析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