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行走即教育.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行走即教育
摘要: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家访——这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在慢慢走入误区,家访成了风光不再的明日黄花,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是问题学生的专供产品。因此,教师要走进家庭,针对现状改变家访理念,并在注重全面性、尊重性、鼓励性的原那么下,实施家访,变问题重重的家访为“行走的教育艺术〞,从而提高家访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访;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160-02
DOI: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但是,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家访正在慢慢走入误区,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双方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走进家庭,走出误区,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讲说学生在校的精彩与遗憾,应该成为多元教育形式下教师工作的一门必修课。
一、误区
〔一〕家访是风光不再的明日黄花
提起“家访〞,有些人会不自觉地讨论起“通讯便捷的时代还要不要家访〞的问题。似乎觉得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出现,曾经以美好的记忆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家访已经过时了。家校双方对家访工作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开展家访工作的频率也慢慢走低。家访,这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师常用的工作方法,已不常见了,家访似乎成了风光不再的明日黄花。
〔二〕家访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
家访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其家庭状况,也是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家校互动教育学生。家访是沟通,是商讨,是配合,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总是把家访搞得更像是一种指示、一种形式或行政命令。这样的家访得不到家长的欢迎和敬重。
〔三〕家访是问题学生的专供产品
家访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而不能仅限于“问题学生〞,这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初衷。但一些教师的常见做法是:抓住學生怕家访的弱点,把“家访〞当作管理学生的“尚方宝剑〞,学生稍有过失便以家访相威胁;以家访向家长诉苦、发泄或推卸责任。于是,家访成了问题学生的专供产品,令家长难堪,学生不安、家庭不宁。这样的家访背离教育初衷,走向了它的反面。
二、对策
〔一〕要转变三个理念
首先,要变“家访是风光不再的明日黄花〞为“优良传统永远不过时〞。不可否认,一些家长忙于挣钱,少数教师家访时应付差事,使家长感到家访可有可无。但一些教育专家依然对家访持肯定态度。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曾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 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实地踏访。〞多数教师也认为在现代信息手段更加便捷的今天,家访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家校之间搭建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家访起到的教育效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中患有读写障碍症的小男孩伊桑就是因为美术教师拉姆的一次家访,重新找回了自信。可以说,拉姆的一次家访改变了伊桑的一生!
其次,要变“家访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为“家访是家校双方的平等对话〞。我曾因工作需要在学生及其家长中就“你最欢迎什么样的家访和最反感什么样的家访〞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态度和蔼、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家访最

行走即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