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过程与方法 ,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及其单位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 讨论:火车 30分钟行驶了 20千米,汽车 5分钟行驶了 3千米。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及师生互动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老师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学生甲: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老师提问: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学生乙:最早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老师小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看谁跑的远”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的方法。 “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我们来认识速度。举例:甲同学跑 48m用了 8s ,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 6m ,而乙同学跑 50m 用了10s ,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 5m。老师提问:甲和乙两同学谁运动得快?为什么? 学生丙:甲同学快,在相同时间里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比乙同学大。老师小结:这一秒钟可叫单位时间,在这样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 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问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根据速度的定义可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用 s表示路程,用 t表示时间,用 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为 v=s/t (2) 速度的单位点拨: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例 l 】你的同学跑 100 m 用了 17s ,而你用 25s 跑了 165 m 。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答案:你比你的同学跑得快。(将计算过程详细写在板书上) 【例 2】一列火车长 250 m,它以 108 km/h的速度通过长 ,问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 v=108 km/h=30 m/s,s=2450m+250m=2700m 求: t解: t=s/v=90s 答: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90s。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掌握:常用单位 km/h与国际单位 m
快与慢》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