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变迁——红包里暗藏的社会 11 社会工作 11010321 孙媛春节, 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 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 但是最开心的应该还是小朋友吧。为什么呢?因为有压岁钱拿啊! 说起压岁钱, 我不得不感慨它数目的变迁啊。到底是钱的价值下降了呢?还是人们越来越富裕了呢?我想, 这是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下面本人就从各个方面谈谈自己关于压岁钱的想法。(一)压岁钱的由来每逢春节拜年, 长辈们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岁”与“祟”谐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 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此外, 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压岁钱有两种,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置于床脚;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 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二)压岁钱的历史汉代。出现了最早的压岁钱,即厌胜钱,或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 背面铸有各种图案, 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 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 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 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 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 编作龙形, 置于床脚, 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明清。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 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 其寓义为“长命百岁”, 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 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 因为“联”与“连”谐音, 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三)压岁钱数目的变化春节拜年, 一家人总爱闲聊, 于是我就问起了爷爷他小时候得多少压岁钱啊, 爷爷便说起了他小时候的得压岁钱的事: 我小时候, 母亲给的压岁钱红包里只有五角钱, 但那是父亲一天的劳动所得。我那时的工资也不过一个月三十来块。记得那年, 我去舅舅家拜年回来得了五角钱的压岁钱, 高兴得不得了, 我把压岁钱放在火柴盒里, 可是不知怎么火柴盒弄丢了, 那种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没什么两样啊。听完爷爷讲的, 我感慨万千呐! 的的确确, 现在的压岁钱和过去的不能比哦!是多去的多少倍啊!不得不让我觉得自己过得真幸福! 太爷的那个时代, 一般的家庭好像没有发压岁钱的说法。到银行换新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也很少。那时的小孩子,能拿到 1、2 元钱,就会很高兴。一直到 90 年代,不少家庭已经习惯了发压岁钱。家庭条件好一
压岁钱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