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虎的脚》教案6.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张立杰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难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2.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理清了层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你认为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脚)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脚的?(第 3 —— 5 自然段) 下面,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 3 —— 5 自然段, 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爬山虎的脚写具体、写准确的。二、学习第 3 —— 5 自然段。 1. 学习第三自然段。(1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生读,回答) 大屏幕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指名读, 思考:这个句子讲了爬山虎脚的哪几个方面?(位置、形状、颜色)板书这三个词。(2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认真读书,读懂后,画在老师给你的纸上。(3) 生读、画、订正, 同桌互看对不对, 说说为什么不对。可能有人没读出“反面”。(4 )引导:读书要句句入目,字字入目,标点符号也要入目。(5) 如果上面这句话我这样写好不好?示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细丝是嫩红的。(6) 学生说说,品味比喻句。小结:作者用词真的是很准确、生动,为什么呢?(细致观察) 过渡: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它会(爬) 2. 学习第四自然段。(1) 听老师读,思考:哪些词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像老师这样读一读。(3) 读懂后, 伸出你们的小手, 把自己的胳膊当做爬山虎的一根茎,手当做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做爬山虎的小圆片。根据课文内容, 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4) 指名到黑板上来演示。这只是一只脚, 书上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是怎样爬?(长叶——长脚——触墙——巴住——再长叶········) (5) 爬山虎的爬和壁虎的爬有什么不同? (壁虎的脚爬到哪就到哪, 留不住, 所以要说“一步一步地爬”。爬山虎的脚爬到哪就留到哪,所以说是“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小结:真佩服叶圣陶爷爷,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非常准确, 让我们再齐读体会一下。过渡: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给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自由读最后一段,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学习第 5 自然段。(1 )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 )汇报。板书:触墙生存。总结:作者在写爬山虎脚的时候,就是抓住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会爬墙和触墙生存这三方面写的。他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过渡:爬山虎的脚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它迅速生长。走在街上,随处都会发现爬山虎的身影,为绿化城市做着它的贡献,它那翠绿的叶子是那么可爱,请看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听老师读课文。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 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 提问:叶子什么样?(板书:绿的新鲜、叶尖朝下) 3.“一顺儿“是什么意思?(同一个方向或顺序) : 叶子绿的那么新鲜, 就已经让人看着舒服。叶子长得整齐, 铺排得那么均匀, 更是令人惊叹。就好像是哪位画家精心创作的一幅画。但你知道吗?还有更美的呢。请看大屏幕。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 指名读句子 6. 比较句子,体会“拂“字的准确、生动。四、总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写得很生动、很具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 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我们要像作者那样, 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的把事物介绍清楚。
山虎的脚》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