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结构分类: 二胡 2007-10-25 12:49 二胡是民族乐器弓弦类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乐队中的地位最为突出。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 二胡往往专指独奏和民族乐队使用的一种, 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在南方地区, 二胡的使用要广泛得多, 南方的许多地方戏, 如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淮剧、粤剧中,都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所以,二胡又称为“南胡”。二胡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弦轴、千斤、琴马、琴弓和琴弦等部件组成。琴筒,是二胡发音的共鸣筒,起着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它多用红木, 紫檀,黑檀或乌木等硬质木料制作,也有用花梨木,竹筒和硬质色木作成的。传统的琴筒都用块状的木料拼粘制成,前端稍大,后端略小,筒腰略细,筒前端蒙有振动膜,筒后口装置音窗。音窗多用木料制成,上面镂成各种装饰图案,既可美化二胡的造型,还有助于二胡发音。二胡的琴筒有多种形状,除正六方形的以外,还有八方形和椭圆形的,它们各有其发音特点,但因为它们的形状基本上都是有规则的,所以琴筒和振动膜的共振频率范围也就比较狭窄,要扩大二胡的音量,特别是高音区的音量,就必须改革二胡的琴筒,使之更科学合理。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的六方形琴筒直径,就经历了 、 、 等多次规格上的变异。形状不规则的琴筒要比形状规则的琴筒音量要大,因此在这基础上,又研制出扁圆筒二胡,扁六角二胡和扁八角二胡等,这些琴筒的音量有明显的增大,但音色不够优美,江南的味道不太浓,其中扁八角二胡的音量大,而且不失二胡特有的音色,此类二胡都为专业演奏。琴皮琴皮,是一块薄而坚韧,弹性很好的蟒皮和蛇皮,鞔于琴筒前端,它是二胡发音的振动膜,琴弦的振动经琴马传导给振动膜,振动膜随之作强烈的振动,强化和过滤琴弦的振动,从而扩大了音量,产生丰富的音色。琴皮的厚薄是很重要的,也是影响声音的主要因素。但琴皮只是二胡的一部分,在音色方面琴筒和琴筒的制膛工艺,以及琴杆角度等都是决定二胡音色和音质的重要原因。作为制琴者来说,强调琴皮美观的同时重要的还是要以琴皮是否会使二胡有好的音色和音质方面来考虑。蟒皮的结构是网状的,这也是其它动物不能替代的原因,所以有一种放重物的编织袋叫蛇皮袋,不但牢固而且还有非常好的弹性,就是这个道理。蟒皮的格子是蟒皮的花纹,就像布料上的印花。蟒皮并不是靠许多格子组成的, 所以花纹对蟒皮的质地自然也不會有影响了,更不会影响音准或调音等,是没有依据的。琴皮主要是厚薄、弹性和加工工艺,它起的是传导作用,过厚音色发闷, 过薄音色发虚发空,而不厚不薄的就是肛门那段,在琴皮处理时往往会主动避让, 让(不规整的花纹)怪纹处于琴马和音垫的位置,这些完全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琴头琴杆,又称担子,通常都用于琴筒相同的木料制作。上部顶端为琴头,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杆的制作很关键,对整个二胡的振动和音色都很重要,也是二胡制作中往往被忽略的一部分。著名制作师周荣庭在长期的实践中, 认为二胡的各部分的定位都非常的科学,在制作中都应精确的把握,不能马虎, 对二胡的耐用性,音色,演奏技巧的发挥都是至关重要的。琴头,琴杆上端的装饰部分。通常有月弯,龙头,逥纹头,平头等或其他形状。月弯形琴头,由下而上逐渐缩小,近顶端面积渐大,顶
二胡的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