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星:我们知之甚少的近邻.doc比邻星:我们知之甚少的近邻从宇宙角度来看,比邻星可谓与我们近在咫尺。但是,它是怎么运转的?它有没有行星?如果有行星,那行星上有没有生命?关于这个邻居,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得不到答案。 1915 年 10月 12 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联合天文台的一份通告中,他们宣布发现了一个亮度微弱的恒星, 在天空中角运动速度异常快。罗伯特? 因尼斯是这个观测台的负责人, 他发现的这颗星就是后来为大家所知的比邻星――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发现太阳系的邻居大部分星星距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 以至于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但长期的观察却显示, 星座会缓慢改变形状, 并且天空中的每颗星都有着不同的运动方式, 只是变化非常慢, 没有精密的测量就无法察觉。这种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 是由星星与太阳系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我们通常用自行运动角和自行运动速率来描述星体的位置变化。前者表明自行运动在天球上的方向,而后者表明运动速率的大小。从地球观察者角度来看, 一颗恒星的自行运动越大( 即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越大), 就意味着离我们的太阳系越近。因此, 罗伯特? 因尼斯对寻找自行较大的恒星十分感兴趣,因为它们很可能与太阳系相对较近。对“邻居”的好奇,使得天文学家从未放弃对这些星星的探索。为寻找这样的星星,因尼斯决定查看离太阳最近的半人马座恒星系统,当时已经知道半人马座α双星系统,但是还有没有比这更近的恒星呢?他使用闪视比较仪, 检查了两张该区域的摄影板, 这两张板上的图像分别摄于 1910 年和 1915 年。检查摄影板对因尼斯来说是很难的工作, 因为这两张摄影板记录了天空中到 15 °× 15° =225 平方度的一块区域, 图像上的星星数量难以计数, 而那时又没有计算机代劳, 全靠人眼一一分辨。为了减少对比检查图片过程对眼睛的压力, 因尼斯把测量区域缩小到 60 平方度, 就这样也还需要 2 周时间来检查对比。更加困难的地方在于,原始 1910 年照片板被送往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 所以他只能与一个副本做对照, 而副本和原本存在细微的星图视像扭曲。功夫不负有心人。因尼斯观察图像,发现在 1910 ~ 1915 年这 5 年之间,多数星星看起来都是静止不动的,然而有一颗星星自行运动较大,似乎从一个位置直接跳到了另一个位置。有趣的是, 这颗星星的运动方向与半人马座α星十分相似, 距离也很近。它会不会与半人马座α的双星系统有所联系呢? 确定我们与邻居的距离新星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可能存在联系, 这意味着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或者视差角度十分重要。当天文学家测量两颗星之间距离的时候, 实际上测量的往往是它们之间的视差角度, 也就是测量星星、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角度,用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作为基准线,进而计算星星之间的距离。因尼斯经过计算,得出新发现的恒星的视差值为 ″,这个值表明它与我们的距离比半人马座α星与我们的距离更近, 因此它也得名比邻星。多亏了欧洲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 人们现在对半人马座的α星和比邻星的视差测量已经十分准确, 分别是 ″和 ″, 相当于 和 光年的距离。这些数值表明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比因尼斯 1917 年推测的要远一些,不过,即使这样,比邻星仍然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与太阳大不一样的邻居比邻星是一颗低质量的 M
比邻星:我们知之甚少的近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