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33页。
上面的图片与心理压力有关,其实他们都是静止的。但是,当你的心理压力越大时,图片转动速度就会越快。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大部分成年人看到这幅图片是高速旋转的,而大部分的儿童看这幅图片则是静止的。当你看到的是一幅转速快的图像时,你可以做个深呼吸,闭上一会眼睛,再心平气和看,转速自然就慢下来或者静止了.
第二页,共33页。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第三页,共33页。
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三条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第四页,共33页。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第五页,共33页。
生理自我
自我认知。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自我体验。
由对生理自我的认知而产生的自我悦纳或自我厌恶等,导致自豪感或自卑感。
自我调控。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
第六页,共33页。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
自我体验。
由对社会自我的认知产生自尊、自信、自怜,导致自豪感或自卑感。
自我调控。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第七页,共33页。
心理自我
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
自我体验。
由对心理自我的认知产生成就或失败感等,导致自豪感或自卑感。
自我调控。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第八页,共33页。
日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刘教授讲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因一点小事与姥姥口角,拿起器具就往老人头上敲。当老人因伤致死后,该生若无其事地继续复习,又连着三天参加期末考试并发挥正常。一星期后,外出的父母返家才发现此事。当他被抓起来后,对犯罪情节毫不隐瞒,公安人员问什么答什么。但最后,他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刘教授说,尽管许多学校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个案例,仍在告诫我们,心理健康是需要更深入认识的。
第九页,共33页。
我们不妨用专家的话来对照一下自己: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地评价自己,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谈得上喜欢别人。
3.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这种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家人。而不健康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处处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十页,共33页。
心理主题班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