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_课件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7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2012-4/22-28
*
第一页,共47页。
思考
鲁迅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2012-4/22-28
*
第二页,共47页。
认识来源实践,实践对认识有重要用
2012-4/22-28
*
第三页,共47页。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吃一堑,长一智。 C、钓久知鱼性,焦多识树性。
,观千剑而后识器
请你解释上述短语的含义,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2012-4/22-28
*
第四页,共47页。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吃一堑,长一智,是说,失败一次就有了一次的经验,教训。: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古人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2012-4/22-28
*
第五页,共47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问题:
有人说,通过看书和接触其他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可以获得认识,因此,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你的看法怎样?
2012-4/22-28
*
第六页,共47页。
通过亲身实践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的途径通过他人或其他间接经验径媒体获得的 ...
2012-4/22-28
*
第七页,共47页。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看事例悟哲理
1
陶文濬
陶知行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改自己的名字呢?
陶行知更名
陶行知行
2012-4/22-28
*
第八页,共47页。
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
2012-4/22-28
*
第九页,共47页。
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杜威——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心主义成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1917年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
2012-4/22-28
*
第十页,共47页。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