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造假委托书正文
第1篇: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学生姓名:焦燕燕指导教师:王继光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造假的现象也层出不穷的出现。近年来,尽管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但总有一些人想方设法的钻空子,这也说明会计造假的现象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有更加猖獗的趋势。总而言之,这不断打击的措施,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有效的遏制这种现象,还必须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利用各界的监督,内外兼顾的从它的根部源头抓起,在危害更严重发生之前防患与未然。本文将例举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他们的造假方式以及造假原因,提出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
关键词: 信息失真财务舞弊内部控制外部监督
1 引言
会计信息是指按预定要求,向使用者提供的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为人所用,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可靠性与相关性。然而,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2
2 会计造假案例
SEC主席玛丽夏皮罗今年4月表示,自2010年12月以来,已有8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摘牌。今年3月以来,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的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美一券商封杀中国概念股 130余家公司入黑名单。2010年4月26日,一家名为Citron的研究机构质疑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软件企业东南融通涉嫌财务造假。这是第一家被质疑的在主板IPO的中国公司,而且市值超过10亿美元。东南融通股价随后开始暴跌,并于5月22日与德勤解除审计关系。该公司目前正在接受SEC的调查。
在一个法制完备、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里,一个个著名大公司在短时间内相继爆出财务造假丑闻,发人深省。
3会计造假方式
会计造假大都谓之“会计技术操作”,主要表现在:假报表,账外设账或者假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假利润,违反财务会计制度,乱挤乱摊成本,随意核销或增加费用,根据需要任意增减利润;假业绩,向上级部门报告虚假经营业绩,隐瞒亏损,或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的收入,私设"小金库";假验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等。
3
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造假。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说明什么?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存在着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旺盛需求,只要造假预期成本小于造假预期收益, 1
上市公司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银广夏”,但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变脸”现象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会计造假的收益效益。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刚通报了张家界,又冒出了麦科特;刚处罚了ST黎明,又惊爆银广夏”。前赴后继的“英雄壮举”仍将继续,可能蔓延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应当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机制;加大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造假成本,使会计造假成为无利可图的行为。
会计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黄世忠认为会计可能是一门“魔术”。通过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上市公司亏损一夜之间就可变成盈利,行会计报表粉饰之实的现象如果不被有效制止,会计休矣[1]!
4
4会计造假的防范
许多专家指出为防范会计造假,需要从社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以及监管角度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是强化社会监督。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日常监督管理,积极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规范、科学合理,真正发挥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保障的作用。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化。并且严格执行会计法规,使会计工作规范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大会计造假成本,对造假者实行重罚,增加会计造假的“败露成本”是遏制会计信息舞弊非常现实、有效的手段。必须加大司法介入和法律惩治力度,迫使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行政处罚,充分利用民事赔偿制度,使企图利用会计舞弊获取经济利益的人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当然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也非常重要。具体可以完善年检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应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单位负责人的行为,使其依法管理企业。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5会计造假的治理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力度,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和政府行政监管“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完善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用法律规章制度管人管事
5
会计法规无法
造假委托书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