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1 页
盗汗是指睡熟后出汗,醒生汗止。盗汗分为两种,一种是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在治疗时,首先应明确诊断,才能针对性的用药。
生理性盗汗是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调节功能也欠完整,所以当孩子睡熟后有时出汗现象,但不伴有其它症状;孩子的精神、饮食、面色、大小便都正常,对此尚无需治疗,过段时间就会自愈。病理性盗汗,多见于结核病和佝偻病。如果病儿在出盗汗的同时还会伴有其它症状,如伴有低热、咳嗽时,可能是患了肺结核;伴有睡觉不踏实、烦躁易怒、腹胀、出汗有酸味、尿味刺鼻等,很有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对此,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中医认为盗汗多因表虚不固,气阴虚热等原因所引起。在治疗时应分清病因。
表虚不固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伴有盗汗,病儿神倦无力,面色少华,手、足欠温,舌质淡舌苔薄白。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益气固表作用的药如:”玉屏风散”,它是由黄芪30克、防风30克、白术60克,共研成细粉,和匀后备用。用时周岁以内的小儿每次1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匀后喂服;2—4岁每次2—3克,日服2次;5岁以上每次可用5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匀后服。玉屏风散中的黄芪能补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资气血之源。两药全用气旺表实则汗止。方中的防风能走表祛风,而且还能协助黄芪益气御风,所以玉屏风散,治疗因表虚不固引起盗汗、自汗有很好的疗效。
气阴虚弱的特点,以盗汗为主,也伴有自汗,汗出较多,病儿消瘦、口干、精神萎靡不振、哭声无力,手足心热,睡觉不实,舌质淡舌苔少。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药,如”生脉散”或”生脉饮”。它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所组成。其中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止渴,麦冬能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躁,五味子具有酸收肺阴止汗而生津,并可安神宁心,所以治疗因气阴虚弱所致盗汗的理想药。用生脉饮时,周岁内的小儿每次服1/3瓶,口服2次,2—5岁每次服1/2瓶,日服2次。另外对于孩子出盗汗又查不出任何原因者,可用五倍子适量或五倍子加明矾共研成细粉,用温开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日一次,据观察效果,此法也很好
盗汗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中医对该病有独到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大汗不但因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有损于心血,因此大汗宜早治疗。盗汗是指人入睡以后出汗,醒后即止。症见盗汗,烦热,口干,舌苔少,舌质红,脉细数,治疗宜养阴清热,可用益阴汤,由生地,枣皮,丹皮,白芍,麦冬,五味子,淮山,泽泻,地骨皮,莲子等组成。必要时可加用牡蛎散,牡蛎散由麻黄根,黄芪,牡蛎,浮小麦等组成。
推拿治疗小儿盗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 王道全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笔者近年来,遇小儿盗汗症,以按揉肾顶穴为主治之,每获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1)按揉肾顶穴500次,以拇指端按揉之。
2)揉二马穴100次,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3)补脾土300次,将患儿拇指屈曲,医者沿其拇指桡(ráo)侧缘,由指尖推向指根。
上述三穴只推左手,以滑石粉为介质,手法宜轻柔灵巧,
小儿盗汗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