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拔罐罐疗疗法法市第六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李丛云李丛云一、基本技术一、基本技术?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 95% 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 1-3 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必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内出现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拔罐的机理二、拔罐的机理?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三、拔罐的作用三、拔罐的作用?1、疏通经络如同网络一样的人体经络系统,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络体表。经络运行气血,输布、濡养、联络、调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拔罐对某些相应的穴位或部位的负压作用,进而通过经络的调节,激发经络之气,使其发挥特有的生理作用,从而调节机体重新获得平衡。?2、行气活血由于充足、通畅的气血濡养,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保持着正常发育成长,发挥着各自生理功能。拔罐疗法机械刺激,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因某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则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上拔罐,通过拔罐的负压作用,使之充血或出血,从而疏通了瘀滞,补益了不足,使气血通行而趋于平衡。?3、扶正祛邪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瘀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和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凡机体内外的湿热邪毒痈肿,通过火罐使之相应部位充血或出血,泻出毒血,调补正气,使之湿热以清,邪毒以解, 痈肿以消,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以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保健功能。四、部位与体位的选择四、部位与体位的选择?拔罐部位以肌肉、皮下组织丰满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可选择以下体位进行相应部位的拔罐。?1、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宜于持久,为拔罐疗法最佳体位,也是最常使用的体位。对初次拔罐,精神紧张、体弱儿童或病重,需要走罐或大面积拔罐者尤为适宜。?(1) 俯卧位适用于身体后部的拔罐治疗。?(2) 仰卧位适用于身体前部的拔罐治疗。?(3) 侧卧位适用于身体侧部的拔罐治疗。?2、坐位?(1) 仰靠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与四肢前面、侧面的拔罐治疗。?(2) 俯伏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拔罐治疗。?(3) 侧伏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拔罐治疗。五、操作方法五、操作方法?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因促使产生负压的方式、拔罐的形式、综合应用的措施不同而各异,常用的操作方法分述如下: ?1、以排气法分类?(1) 火罐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 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①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②闪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吸住。?③贴棉法用1㎝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下段,点燃后,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④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 2~3㎝,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 点
拔 罐 疗 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