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初二上册语文蝉]初闻征雁已无蝉
篇一:[初闻征雁已无蝉]《霜月》李商隐唐诗鉴赏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诗鉴赏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欣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秋意。
秋天,草木摇落,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格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内烁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高标绝俗、耿介不随追求美妙、憧憬光明的深切愿望。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这诗的艺术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回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善统一。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清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奇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殊指出李商隐七言绝句,“寄予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此诗可见一斑。
篇二:[初闻征雁已无蝉]李商隐诗《霜月》原文翻译赏析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诗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事本平常,景色也不过是月白霜清。夜寒秋凉。然而诗人将静景活写,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在此诗中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头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妙姿容。
解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 ,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5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奇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殊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当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缔造出一种超群美丽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欣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赐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
[初二上册语文蝉]初闻征雁已无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