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doc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自动化专业通过地区行业分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 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 ( 2016 ) 10-0137-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青岛工学院自动化专业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取得一定的成效。一、立足地区优势,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青岛工学院地处山东青岛, 而青岛是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 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之一, 是工业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动化产业优势。而现代制造业无论是生产设备、生产产品都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因此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域优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于自动生产线行业和产品自动化行业。服务于自动生产线主要是面向青岛地区工业自动化装置的开发、生产, 服务于自动生产线装备的组装、调试和维护, 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服务于产品自动化行业主要面向机器设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服务于设备的二次开发、优化升级、维护。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1. 方向明确。面向工业制造业, 重点服务自动生产线和产品自动化设备的开发、维护, 培养学生智能仪表、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伺服控制、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开发和应用能力。按照行业发展方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模块化课程结构, 体现知识的主题性和方向性, 培养面向工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 2. 课程分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落脚点即为课程目标及要求,做到具体可操作。对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体现对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重点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地位, 加大核心课程配置力度。缩减甚至删除冗余课程,充分保障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 3. 应用为本。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体现以应用为本, 着重从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的缩减、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保障、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衔接进行调整。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 坚持一个应用型定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满足人才和社会两个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围绕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分类发展三个主题, 构建知识―素质―能力的结构体系, 注重专业与素质教育、理论和技能、人文和素质教育、校内和校外教育、科研和创新相结合, 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三增三减”,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提高实践学时比例, 提高实践学分比例, 减少总学时, 减少总学分, 减少冗余理论课程, 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三、创新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改革。自动化专业课程将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 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 课程模块体现知识的主题性和层次性。课程体系由基础电学理论模块、伺服控制模块、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