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生然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21日 11 版)
儒学信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曾长期在中国传统信仰中居于主导地位,创造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巨大成就,使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居于世界前列。即便在今天,它对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
儒学信仰重视伦理道德生活,通过“心"、“理”等方式实践“道”、“仁",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积极追求人的自由境界,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第一,儒学信仰倡导“和而不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儒学信仰重“和"而反对“同”。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不但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道德伦理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学信仰吸收了不少道家、佛学思想,,和谐发展.“和而不同"不是以一种事物征服、消灭另一种事物,追求事物的单一性发展,而是强调多种事物协调共存,,这也不是各种事物平行发展,毫无主次,而是强调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我”为主,保持个性,同时,“我"又与各种“他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重视“仁”的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儒学中最高的范畴是“道”,“道"也称作““仁"则是“道"的根本要求,“仁”看作是“道"的体现。“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原则。“仁”的基本涵义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者也”,“忠恕而已",“不诚无物”。要求人们像爱自己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一切人;要求自己不愿意别人施加于自己的事情,也不如此去对待别人;要求孝敬父母及其他长辈、尊重或爱戴兄弟姐妹;要求忠于人,忠于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真诚地生活。一个具有
“仁”这样品行的人,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爱,以自己真诚的“良心"面对世界,精神充实,他既在人世间,又超然于人世。在“仁"的伦理修养中,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能够找到属于人的那份恬淡、超然.
第三,以“中庸”作为判断是非及善与不善、:“我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中庸不但强调“叩其两端"、“竭",而且强调符合“礼”特别是《周礼》中的伦理规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中庸之“叩其两端”,不是在多种观点中、多种事物之间守其“中点”“竭”,要求人们不简单地附和于他人的观点,孜孜不倦地求真、求善、,才能在德行、学业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如果不好学,则往往事与愿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二
儒学信仰还蕴含其他多方面的现代价值,如:具有开阔的视野,“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追求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将出世与入世有机统一,既强调积极有为,又强调出世,追求高尚的人生伦理精神境界;对鬼神的态度在当代具有积极意义,远鬼神而重人事,或者把“神”仅仅理解为整个自然界的神秘性;认识到以神道设教的意义,神道始终只是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教
儒学信仰的当代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