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一、导入
和柳宗元有差不多遭遇的诗人还有一个叫刘禹锡,对他,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读过他的《陋室铭》。现在我们齐背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及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及心态的自明。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三、朗读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 2 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句读)
2、提名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再读,理解划线词语,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并和同学交流。
(1)、解释加线的词句
西塞山——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王濬楼船——王濬,名濬,晋代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千寻铁锁——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降幡——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萧萧——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萧萧:风声。)
(2)、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并和同学交流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四、(1)全诗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分组讨论,提名学生发言,展示讨论结果
答:借古讽今、寓情于
西塞山怀古教案打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