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浪漫”与“自勉”
陶渊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诗人,他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如同五岳般矗立在诗歌发展史上;他更像是黄山,以其独有的秀美吸引着后世的文人们去欣赏。本文仅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以“尚友古人”的态度平心而论。
一、陶渊明的“浪漫”
陶渊明以其冲淡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来描写日常生活,似乎
与“浪漫”了不相关,但细读其诗,就会发现在诗文背后蕴藏着的是渊明那浪漫的人文情怀。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拥有浪漫情怀的人,他自知乱世难济,并不徒劳地去“再使风俗淳”;和东晋那些名士相比,渊明也没有刻意谈玄以自高的成分。他的浪漫主要
在于他将抽象的人生哲理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他更多地以
一颗本然之心去对待生活,这是舒展本性的表现,而这种表现自然而不刻意,不同于魏晋名士,如果说后者的舒展本性是一种
“错彩镂金”的雕饰美,那渊明的舒展本性可谓是一种“出水芙蓉”的天然美。虽然在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这十三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出仕,但是实际上每次任职的时间都很短,其中大部分时间
也是在田园度过的。第一次任江州祭酒时“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而最后一次做彭泽令时,更是只做了八十余日就自我隐退了。这一切只是因为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性格使然。
他从不委屈自己,做官时如此,平时的田园生活亦是如此;他可
以忍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岁功难料的处境;在自己
的屋舍遭到大火焚烧后,他依然以“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的态度来面对,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渊明是一个任真而坦诚的人,他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来面对生活,这是他的浪漫所在,也是他
将生活艺术化的关键。这种浪漫不同于李白,如果说李白的浪漫更接近天空而具有飘逸之气,那陶氏的浪漫则更接近大地而具有质实的泥土气息。
陶渊明的浪漫不仅表现在他的尽情舒展本性,任真自得,还
表现其诗文中的理想色彩。说陶诗具有理想色彩,并不意味着其诗文中的描写皆是幻想,他的诗中许多描写实际而亲切,如“道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陶诗中确实有他的理想和寄托,在这些作品中他往往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其理想,在那些实得不能再实的地方往往就存有他的寄托和想象。《归园田居》第一首中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种对恬静的农村生活的描写让人自然就想起了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寡民”,可以说这一看似
写实的描写实际上只是渊明心中的理想田园生活而已。而在《桃
花源记》中,开头和结尾他都以写实的手法为之,不管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还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者B似乎要告诉人们桃花源实有其地,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描写,无论如何都
不能不让人想起上古理想社会的风貌。而渊明在诗中也时不时地流露出对上古恬淡古朴的生活的向往:“仰想东户时,余量宿中
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等等。因此说陶渊明浪漫,包含了他对理想的上古时代的向往。如果说陶渊明隐居的田园是不同于世俗社会的一片理想天地的话,那他所设想的桃花源等理想生活环境则是更超乎于其所隐居的田园了。
二、陶渊明的“自勉”与“自励”
可以说,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的“浪漫”与“自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