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v .
第1课从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构造:
:出现公共权力,但保存氏族公社特点。
:政治制度是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 分封制定义:
目的:稳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
知识构造:
(1群雄割据 :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确实立
. .
. v .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根底。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构造: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公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开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开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完毕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根底。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那么;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局部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
. v .
知识构造:
1. 三省六部制确实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开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围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开展的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构造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根底,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表达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 .
. v .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那么把相权一分为三,表达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传承开创三公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