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人口
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5年版所载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情况资料,中国在夏商西周时期的人口数为1 300多万,春秋时期1 100多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达到2 000万,西汉元始二年(2)达到5 959万,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4 500万,三国时期减少到4 000万,隋大业二年(606)4 601万,唐天宝十四年(755)5 291万,南宋庆元元年至嘉定十六年(1195~1223)为7 681万,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减少到5 883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达10 170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突破2亿大关,达20 047万,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达30 148万,清道光十四年(1834)突破4亿大关,达40 100万,民国八年(1919)突破5亿大关,达50 600万。
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历代户口和田地的资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这是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就建立了户口和田地的定期报告制度和全国统一的调查制度。从中均人口以及每户每口亩数的趋势上看,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全国的户数为1 200多万户,5 900多万人,共有田地82 700多万亩,平均每户占有田地67亩多,平均每口人占有田地约14亩。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至顺帝建康元年(144),全国户数在900万~1 000万之间,人口在5 000万左右,田地在7亿亩左右,每户平均占有田地近80亩,平均每口人占有田地13亩多。三国时期,经过战乱的洗礼,户口大减,田地亩数缺乏统计。西晋统一全国后,户数为240多万户,人口为1 600多万,田地缺乏统计。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只有户口统计,没有田地统计。隋王朝统一全国后,户数为900万户左右,人口4 600多万,田地没有统计。唐代户数约700万~900万户,人口为4 000万~5 300万,田地为14亿亩左右(可能实际上没有这么多,这是按计划授田统计的)。宋金时期,全国有户数2 000万户左右,人口7 600多万,田地近5亿亩。元世祖至元二十八(1291),有户数1 300多万,人口6 000万左右,田地没有统计数字。明代的户数在1 000多万,人口6 000万左右,~7亿亩之间,每户平均占有田地35~66亩,人均占有田地6~12亩。清乾隆十八年(1753),人口突破1亿大关,田地约7亿亩左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国人口突破2亿大关,,。清嘉庆十七年(1812),,田地约8亿亩,。清道光十三年(1833),中国人口达到4亿左右。中国历代户均亩数,汉代为70~80亩;五代为47亩;宋代为25~35亩;明代为35~66亩。中国历代人均亩数,汉代为13亩多;唐代为近30亩;宋代为10~20亩;明代为6~12亩;清代顺治、康熙时期为7亩多,乾隆时期为3~4亩,嘉庆至光绪时期只有2亩多一点。
吴慧著《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战国时期的粮食亩产
1、战国前期的粮食亩产有关战国前期粮食亩产的典型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这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2)《管子·轻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1锺等于6石4斗。因此,。(3)《管子·轻重乙》河:“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锺,。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之数。(4)《史记·河渠书》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西。”漳水溉邺后,亩产多少?《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5)《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上述五条材料中的前两条,说的是一般情况,所谓“百亩”,是方百步为亩的周亩。。班固所说的“石”,应是汉大石(合45市斤,1/3市石,1市石粟重135市斤),折成今量,,。一家“百亩”,,则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市斤6 750斤。五条材料中的后三条,指的都是灌溉或淤灌之田,其产量相当于一般田的三倍,这是特例,不能把它们视为常规产量。
战国后期的粮食亩产战国后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粮食亩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其主要依据是: (1)《孟子·万章下》说:
银粮.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