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洛阳龙门石窟.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洛阳龙门石窟中华之瑰宝地理位置?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 12公里处, 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厥,史称“伊厥”。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厥”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俩岸长达 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他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始创历史?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4 年)前后, 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 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就其营造史看, 规模最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 计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 计110 多年。这两次是开窟造像的高潮, 历时计150 余年。据 1962 年龙门文武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 多个,造像 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 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 3600 块左右,佛塔 40余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在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诸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 9 米多,进深近 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 1300 多年的历史, 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 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 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 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 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宾阳洞?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 米,进深和宽均为 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 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

洛阳龙门石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bbitco
  • 文件大小494 KB
  • 时间2016-08-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