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一、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 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 进一层转, 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1、绝句的起承转合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如:唐·李绅《悯农》(之一) 春种一粒粟, (起)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 (转)农夫犹饿死。(合) 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 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民以食为天。”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序。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2、律诗的起承转合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 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
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