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2).doc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推测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 感悟诗歌感情,推测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有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 《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始祖,是现
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祥春秋时期的 305 篇诗歌,
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
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关雎》的
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 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 学生结合说明,默读诗歌,打扫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诵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
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诵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2、结合详细语句剖析,诗歌是怎样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急躁而愁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特别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倾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
慕她,取悦于她,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四、思考品味:
《关雎》 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充足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从诗中找出一
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明确 ]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病的小
伙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是对小伙子爱情心理微妙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再如: “悠哉游哉, 辗转反侧”生动描述出小伙子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 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两
个“悠”字,双双以叹息语气,着重加强感情色彩,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
之苦,深刻生动地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