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第 12期(总第 56期)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乡土瑰宝,是文化艺术的源泉。我们在为家乡深感骄傲的同时不忘学习它、借鉴它、创新它、发扬它。我校专门成立了泥塑艺术小组,特聘民间艺人张清秋为我校校外辅导员,带领我们走进民间泥塑,欣赏学习民间艺术。为了将我们的学习乐趣和经验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整理制作了报刊《泥玩》,表面看是用泥玩耍,实际上我们可是在把泥土变成珍宝,用泥来制作艺术品噢!我们与二位老师一起来学习研究泥塑制作的技巧和步骤,通过实际学习我们又了解了泥塑的历史,通过采访与查询知道了关于泥塑的好多知识。希望朋友能与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乐趣,并能指正批评。编者:众文上页目录下页封底封面前言 2005 年第 12期(总期第 56期) 主办单位:学校兴趣社出版单位:民俗出版社地址:健康路 73号邮编: 261500 电话:( 0123 ) 1234567 主编:炳文、泽宇编委:静芹设计:兵兵邮箱: ******@ m网址: 国际标准刊号: ISSN8888- 2009 国内统一刊号: CN02-25270 出版日期: 2005 年12月1日精英组合……………………………..…..…..3 老师寄语………………………………..…… 4 泥塑学………………………………..5 选料窍门……………………………………..6 制坯之术……………………..……………… 7 老虎叫起来——安哨…………………..…… 8 着色之功..…………………………………… 9 从头开始做——挖泥………………………..6 最有趣的一步——制坯…………………..…7 制哨之巧……………………….….………… 8 绘出色彩——着色…………………………..9 超级采访…………………………………….10 泥塑的诞生与发展………………………….1 特点………………………………………..…1 非模具泥塑…………………………………..2 名品欣赏……………………………….…...13 小艺人作品区……………………..…….….14 快乐体验……………………………….…… 11 泥塑之遇……………………………….…… 11 意外收获…………………………………….11 深深感受…………………………….…..…..12 我的泥塑史…………………………….…… 12 上页目录下页封底封面前言家乡的泥塑历史较为久远, 据聂家家谱记载, 他庄的艺祖叫聂福来,老家是河北省泊镇。明朝万历初年,河北泊镇闹灾,聂福来逃荒到我庄, 为了维持生计他便用泥巴作皮、中间装上火药制成最初我庄的泥塑“锅子花”换钱维持生计。聂福来的“锅子花”有了经济效益,其他人也仿效制作, 搞的人多了就有了竞争,随着市场竞争“锅子花”的美观程度和质量就越来越好,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经有了带色的。到了康熙后期家乡的“锅子花”才向泥娃娃等家庭观赏和儿童玩具发展,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家乡泥塑才进入成熟时期,逐渐发展到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 此时家乡的泥塑已经成为声色并茂、形象较为完整的艺术品了, 其销售范围也已超出当地,推广到了邻近地区, 到建国时期,家乡的泥塑品种已发展到五十余种, 其销售范围也已发展到东北三省, 作为民间泥玩的家乡泥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通过对泥塑的学习, 激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 我们组内的同学一起搜集整理了泥塑的历史、发展、特点。朋友,你们想知道吗? 本页供稿人:六年级二班王珊珊家乡泥塑无论是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造型上以及在色彩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题材范围上广泛借用民间年画剪纸所表现的题材例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鸟兽禽虫等在色彩的运用上家乡的泥塑作品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艺术效果用色少而精却把人物的神情衬托得惟妙惟巧恰到好处还巧妙地借用了扑灰年画上的“明油”和“涮花”的方法加强了色彩的明亮程度和晕化效果家乡泥塑的艺术魅力是永存的,近年来在一批老艺人的努力下进一步突出民间特色,大胆改进创新,使之成为有着独特工艺的艺术品。 1978 年1月家乡的泥塑作品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睐。 1978 年,家乡的泥塑作品开始参加各种展览和比赛, 先后在市、省获得荣誉。 1983 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兴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家乡的泥塑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1984 年6月至 7月3日,参加完首都博物馆的开幕后, 国内外专家闻讯纷纷到家乡来考察、了解、观摩创作艺术。 1 上页目录下页封底封面前言第二步:塑造泥塑形体制作泥塑,首先要把握被表现对象的基本形体结构, 并确定大块体积的长宽高比例。塑造人和动物,除躯干、头颅等部位形状相对固定以外,颈部和四肢可按运动规律,作灵活生动的造型变化。一般地讲,生动的动态和较为恰当的形体比例,在扎制骨架时就应基本形成。有些特殊的部分,如
泥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