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代表作《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二、段意归纳: 第一节: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发现) 第二、三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访问) 第四、五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告别) 三、内容理解: 第一节: 1. 课文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一词的含义。——“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第二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 所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宁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 (精神状态) 避秦时乱所闻(与世隔绝之久) 来此绝境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所历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三节: 1 .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人来到这里的原因,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 3 .这里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中人听后“皆叹惋”的原因。——(1) 联系上下文, 可以推知,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状况。这些是桃源中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了。(2) 桃源中人听过后,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第五节: 先写渔人“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 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体现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 种种的神秘色彩, 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 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四、总结: 1 .这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 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
桃花源记 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