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1、敬畏生命第( 1 )课时总第( 2 )教时 2010 ~ 2011 学年度上学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敬畏。 2、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自然,爱护自然。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一、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备注课题引入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鲲( kūn)鹏咫尺( zhǐ)相形见绌( chù)美味佳肴( yáo) 斥鴳(yān)蓬蒿(hāo)挖掘( jué)深邃( suì) 混淆(xiáo)狼藉(jí) 2、解释下列词语。蓬蒿: (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咫尺: (书)比喻距离很近。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佳肴:精美的菜肴。 3、作者简介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或抽读、范读。 2、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 “敬畏”。 3、解题: “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4、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阐述观点,有理有据,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不能脱离文本。教师归纳: (1 )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2)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 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四、合作研讨,把握文意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段意,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
11、敬畏生命(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