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今旅游审美的对比.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西方旅游审美的比较
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旅游成为了民族文化与人文价值输出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研究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便赋予了其一定的实质意义和学术价值。
北大美学家教授叶朗说过,“的民族。自给自足的农耕型自然经济要求老百姓在自己的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安宁和稳定,因此千百年来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中国热稳健内敛、安土重迁的旅游性格,导致中国内向、静态、缺乏冒险探索精神的旅游风格。孔子就反对远游,提出了带有伦理特色的近游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杜甫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知感动了多少出门在外的游子。这种重重的乡土情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外出旅行。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时代,这段时期的航海旅行在古代中国达到了高峰。唐宋时期的开放也造就了这段时期中国文化的顶峰。明清以来,虽然有郑和七次下西洋、出海游历的壮举,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在海禁政策的打压下归于沉寂。中国人对大海总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明代开明思想家李贽坚持“非生长于海者,不可以履于海”的观点。时至今日,中国人的旅行也一般是徘徊于国内,选择向往已久的景点,出国旅行是则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旅游观念。
西方的旅游审美则与中国完全不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西方的海洋文明。古代西方大多为四面环海的小城邦,海洋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锻造了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形成了征服海洋和勇于开拓、冒险探索的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的开拓精神使西方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借助于海洋旅行来了解世界,饱尝冒险的收获与乐趣。从这点来看,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地理大发现也就只能出自西方人的船队了。
再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得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在西方人眼中。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人处在激烈竞争的工商业文明中,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旅游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发泄内心郁闷和压力的机会。只有在冒险、猎奇的旅游狂欢中,才能忘却残酷的竞争,放松和缓解一下自己紧张的神经。所以导致了当今西方人更注重旅游的休闲、娱乐
和感情释放。
二、从文化差异看中西方旅游审美观
旅游审美性的构成因素,主要有旅游景观的审美属性、旅游者的审美素养和游历过程的审美特征。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旅游观光是一项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生活美之大成,熔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为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形态。这些艺术的形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历史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旅游审美特点,而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旅游审美观。
在旅游同伴上,中国人受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人的旅游充满血缘亲情特色,一般是扶老携幼,阖家共游。正由于受宗法观念的制约,即使游子远游,也总是摆脱不了思亲怀人的情感羁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抒发的就是这种思亲情结。正是这一思亲情结,决定了现代中国人旅游的伦理亲情特色:扶老携幼,阖家共游。
西方人则截然不同,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形成了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他们喜欢到处旅行,旅游及旅游考察是民众普遍、频繁的活动。受个人

古今旅游审美的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aoshen1985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1-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