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v 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在"过昭君村"中,他又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许多年轻女子,为逃避做宫女的厄运,烧毁自己的面容。在著名的"上阳白发人"中,他写一个宫女"脸似芙蓉胸似玉〞,"入时十六今六十〞,却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皇帝的面,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帝王"一人欢乐万人愁〞的荒淫无耻。
. .
. v .
白居易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再现了社会的黑暗,而且在艺术上也到达了很高的成就。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长恨歌"前半写实,后半写虚,不仅辞采绚丽,而且气势生动,情节曲曲折折,波澜层层叠叠,感情充分真挚,没有一点枯竭之感。"琵琶行"描写细微,音调和谐,一连串的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入刀枪鸣〞等,绘形绘色,不但写出了音乐的美,而且和盘托出丁"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和心,成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篇。
白居易在文学上的最大奉献,是他继承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传统,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指导了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现实色彩,认为必须"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从而到达"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之目的。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在他以前,还没有谁明确地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白居易还认为,文学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他写诗,都是"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他还阐述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他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和"义〞是容,"言〞和"声〞是形式,"实义〞最为重要,"实义〞即为果实。他特别强调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形式为容效劳。"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渝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 .
. v .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所以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是力求语言通俗易懂。
他写诗的一条原那么,是学老百姓的话,替老百姓说话。传说,他经常带着自己的诗稿来到村舍,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念一句,问一声,看能不能听懂。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他就反复推敲修改,直到老太太听懂为止。许多人攻击他的诗"元白轻俗〞,像"要饭化子打的莲花落〞。白居易蔑视这些嘲笑和攻击,坚决地走诗歌改革的道路,创作出了大量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诗。有一年,他遭贬从长安去江州,走了3、4千里路。在这漫长的旅途上,他看到学堂里、寺庙里、
唐代诗人白居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