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
百科名片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这段关于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阐发的精彩议论,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的主旨。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反对历史客观主义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由H.-,,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阿多尔诺、,以及
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理论先驱
30年代,“解剖学”中已涉及到读者问题。他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虽应遵从作品预先确定的特征结构,但必须采取创造性的态度去使作品“具体化”。通过读者确定作品中被表现世界的“不定点”,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满了读者在一次具体的阅读中所增附的主观性杂质。(1891~1975)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美学客体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与作品中模式的融合。解释学哲学家加达默尔以文学艺术哲理的代言人自居,毕生追求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他认为解释学包括美学,它沟通心灵间的距离,并揭示与其他心灵的疏异性。法国解释学哲学家里科尔把现代诗学作为解释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认为诗与具有认识和发现信息价值的新参与性有密切关系。
编辑本段理论原则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
接受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