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五) 中西文化比较(五) ——方法论的对立(一) Contents 穷则变通,过犹不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灵活变通的方法论特征,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自然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代,人们需要努力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动不居的方面,从中获得思想变革和改造世界的动力。?事物发展到了尽头被称为“穷尽”,穷尽就会引起变化,变化才能使事物之间关系通畅。所谓“变通”,可以理解为通过变革而求得持续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穷变通久”。 1. 灵活变通的具体表现?直观体验的认知对象是各种层次的“象”。灵活变通的对象正是各种各样的“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从不同的认知背景出发,可能使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获得不同理解。?灵活变通的关键在于适当变换认知角度, 调整对各种“象”的含义的理解,进而不断调整“象”与“象”的关系,从中导出协调事物之间矛盾关系的种种方法,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从而提高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根据“象”与“象”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将灵活变通的运用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1)对“象”的含义的变通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人们必须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实际出发,灵活变通各种“象”的含义,这样才能适应“用心”的直观体验的需要,适应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需要,适应注重灵活变通的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如“真”和“假”含义上的变通:善意的谎言“好”与“坏”的判别:愚忠,愚孝?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早就有很多关于“象”的含义灵活变通判断的论述。?《庄子》中讲: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传统文化对“象”的含义的灵活变通, 有助于人们从多种角度想问题,调整人们的视角和心态,将知、情、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2)“象”与“象”之间关系的变通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从“象”与“象”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来看矛盾的对立统一,有助于将有关对立统一论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灵活变通的方法。?按照哲学上对矛盾同一性的理解,矛盾双方各以和它相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里的条件是隐含的,需要通过长期的直观体验才能逐渐领悟和把握。?“象”与“象”之间关系的灵活变通,表现为对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时机的把握和利用。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直观体验的角度看,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并不难, 关键在于如何体验到这种隐含的条件,在思维中不上这些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找到“象”与“象”之间转化的合适路径。如“柔弱胜刚强”,这里讲的柔弱不是无条件的柔弱,而是作为一种斗争策略的柔弱。 3)“象”的结构和功能的变通?由于从直观体验的角度出发,注重实务的内部和外部的有机联系,所以人们对“象”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就有了系统的萌芽, 即注重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加以调控,力求其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中西文化比较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