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叠加原理; 2、震相; 3、首波; 4、走时曲线; 5、偏移距; 6、直达波; 7、群速度; 8、主应变; 9、横波; 10、纵波; 11、震中; 12、基本烈度; 13、费马原理; 14、震源; 答: 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叠加原理。 2、震相: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且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各种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反映。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 P(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又可称为时距曲线。 5、习惯上把道集内第一道的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称为偏移距。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9、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10、纵波: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的波。 1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震源在地表上方的那个点。 1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若干年在,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烈度。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二、简答题 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 (1) 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2) 地震区划: 按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及地质条件划分地震带或地震区并评价它们的地震危险程度。地震区划指出可能的地震危险区,为国家建设和地震监视网的布局提供依据。(3) 地震预防: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研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与抗震性能的关系,以及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4) 地震预报:有关地震成因、地震本身活动规律、地震前兆、触发因素的研究工作,. 2、地震应用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 (1) 地震信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包含有关震源和传播介质的信息,反演可求得地壳、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学在地壳、上地幔、地球动力学研究中起重要作用。(2) 地震区划烈度: 根据地震区划工作的结果,可向国家提供建设烈度,以作为工程建筑设汁的依据。(3) 地震勘探: 利用地震学的基本原理探测地下资源(4) 侦察地下核爆炸: 用地震学的原理来侦察地下核爆炸,台阵建立的最初目的就在于此。(5) 地震地质:地震地质探讨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地震又给出了地质活动的独立标志, 有助于地质学的研究。 3、瑞利波的特点? 答: (1)它沿着自由表面传播,它的振幅随着离开自由表面的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地震学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