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本文由 jack_0711 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08-2009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王黑铁学科历史所任班级七年级任课老师沈苏苏高昌君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重点、难点分析等) 1、基础知识本书分为三个单元, 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 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 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 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 8节正课, 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 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 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 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 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 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我们认为,有必要将隋朝历史的概貌(包括兴亡)给学生作一简单介绍。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意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基础。关于后者,即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因此本课的设置就很有必要了。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 这一单元的课, 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 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 目的在于增强课文内容的逻辑性, 为教学提供方便。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 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 但以之作为课题, 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 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 围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