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基本资料汪曾祺姓名:汪曾祺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 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 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 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 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63 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 1978 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 1980 年发表小说《受戒》, 受到普遍赞誉, 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汪曾祺- 写作特点汪曾祺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 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 平淡质朴, 娓娓道来, 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 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 谈文化, 忆旧闻, 述掌故, 寄乡情, 花鸟鱼虫, 瓜果食物, 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 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 蝈蝈的俗称) 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 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 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 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 轻轻一捂, 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 不觉会心一笑, 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文如其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 不事雕琢, 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 即使身处逆境, 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 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 画完一个整薯, 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 “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 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 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 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 “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 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 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 说它是瓜也行, 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 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不过,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 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 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 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 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汪曾祺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