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葬于北邙,他们把他们所创造或目睹的辉煌也部分地带入了墓葬。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古墓间穿行,可以隐约看到洛阳城苍凉远去的辉煌。邙山缘何恁多古墓《红楼梦》中,黛玉因婚姻受挫,奄奄一息之时,宝玉的寡嫂李纨闻讯赶去照料,哀叹道:“竟这样小小年纪,就做了北邙山乡女。”“北邙山乡女”是对林黛玉生命之花即将凋谢的一个委婉说法,但也可以看出来,“北邙”已经成为葬地的代名词。“‘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话其实很晚才有。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经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阳考古学者黄明兰这话有道理,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终点。于是邙山上历朝历代的古墓冢连冢,墓压墓。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白居易有诗道: “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这是说邙山作为墓地由来已久。“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这是说邙山古墓密布。2 0世纪上半叶,洛阳之所以能出土那么多古文物,正是因为数千年来一代代洛阳人在北邙留下了大批墓葬。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寻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洛阳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 毁了再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繁荣的洛阳常常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的时候城市居民超过百万。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势高, 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密实,最适于挖掘墓穴。东汉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岭上,所以这里自然成为洛阳人向往的安葬之处。“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新坟高起白峨峨。”唐朝诗人张籍所看到的新坟,早已变成旧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王建的诗则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已然是“寸土寸金”。据介绍,洛阳地区的墓葬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时代蝉联,自成体系。自龙山文化早期始,纵贯五千余年的洛阳墓葬文化发展脉络清晰,衔接有序,在中国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二是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墓主人身份等级差异较大。不仅有大量帝王之陵、将相勋臣之冢,而且还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刑徒的坟墓。其中经科学发掘的有伊川新城遗址龙山文化早期大墓、偃师二里头夏代贵族墓、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中州路东周墓、烧沟汉墓、涧西晋墓、关林唐墓等。特别是两汉、唐、宋、金、元时期的壁画墓,富丽堂皇,宛若琼庭画阁,引人注目。三是分布广泛,各代墓葬大都以洛阳都城为中心而相对集中, 尤以邙山岭上最为显著。 1987年,洛阳人把考古发掘的20多座代表性墓葬,移葬到北邙冢头村一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古墓博物馆。走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墓室,仿佛穿行在洛阳的千年历史中,依稀能看到远去的辉煌。古墓记
洛阳邙山墓葬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