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简介“律宗”简介作者:《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者:《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国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称为四分律宗。据僧史记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曹魏· 嘉平年中( 249 ~ 253 )。当时中天竺昙诃迦罗来到洛阳, 看见中国僧人只剪落须发而没有受戒,于是译出《僧祇戒心》,即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梵僧建立羯磨法( 即受戒规则) 创行受戒。不久又有安息沙门昙谛, 于正元年中( 254 ~ 255 ) 来到洛阳, 译出昙无德部的受戒作法。此后又经过二百余年, 印度流传的《十诵律》等四部广律, 也先后在中国译出。所谓“律分五部”, 只有迦叶遗部的广律没有传来。接着解释广律的论著也陆续译出,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毗尼母论》等五种。所以此宗的典据通称为“四律五论”。四律是: (1 )《十诵律》:六十一卷,萨婆多部律,姚秦时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2 )《四分律》:六十卷,昙无德部律,姚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3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窟内上座部律,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法显译。(4 )《五分律》:三十卷,弥沙塞部律,刘宋时佛陀什、竺道生译。五论是: (1 )《毗尼母论》:八卷,昙无德部,失译人名,早期的佛经目录书都把它附在姚秦译经的条目内。(2 )《摩得勒伽论》:十卷,萨婆多部,刘宋时僧伽跋摩译。(3 )《善见论》:十八卷,南方昙无德部,南齐时僧伽跋陀罗译。(4 )《萨婆多论》:九卷,萨婆多部,失译人名,早期佛经目录书都把它附在姚秦译经条内。(5 )《明了论》:一卷,正量部,陈时真谛译。四律译出后,流行于南北各地,但其后弘通独盛蔚为一宗的,只有《四分律》。此律译出六十多年后( 北魏孝文帝时代, 471 ~ 499 ), 先有法聪,在平城开讲此律,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六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 到了慧光( 468 ~ 537 ),对《四分律》的研习弘通才逐渐盛行。慧光由佛陀扇多的启示,造《四分律疏》一二0纸,并删定《羯磨戒本》, 奠立了此宗的基础。慧光的弟子中, 继起的有道云、道晖、洪理、昙隐。道云奉慧光遗命专弘律部,撰《四分律疏》九卷。道晖又把道云所撰之疏加以整理, 略为七卷。洪理撰《四分律钞》二卷。昙隐起初宗奉道覆,听受律部,后来更从慧光采撷精要。道云之下有道洪、洪遵两系。道洪之下有智首、慧进、慧休、道杰等; 洪遵之下有洪渊、慧琎、玄琬等; 而形成四分律宗的, 是智首的法系。智首( 567 ~ 635 ), 漳滨人, 幼年从僧稠的弟子智旻出家, 后从道洪听受律学, 概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 于是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又以道云《疏》为基础, 概括各部同异, 决定去取, 撰成《四分律疏》若干卷, 世称广疏( 一称大疏)。智首弘扬律学三十余年, 唐代的律学者大都受了他的影响。他的弟子道宣继承他的遗范,广事著述,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大兴四分一宗。道宣( 596 ~ 667 ), 吴兴人( 一说丹徒人), 十五岁出家, 从智首受具足戒, 钻研律部, 既而入终南山潜心述作, 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三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 后来学者称为三大部; 又把他所著的《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合称五大部。因道宣住终南山, 后人又称他这一学系为南山宗。他的弟子有大慈、文纲、名恪、周秀、灵萼、融济及新罗· 智仁等。就中继承法系的, 是周秀。和道宣同门的有道世(?~ 683 ),也于律学深有研究,经常和道宣一同敷扬律部, 著有《四分律讨要》及《四分律尼钞》, 大体和道宣的学说相同, 所以也属于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并宏《四分律》学的, 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 开相部宗; 西太原寺东塔怀素, 开东塔宗; 与道宣并称律宗三家。法砺( 569 ~ 635 ),冀州赵郡人,起初师事灵裕,后从静洪学《四分》,更就洪渊听受《四分》大义, 又穷究《十诵》, 开拓异闻, 参考经论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他的学说盛行于相州一带, 所以称为相部宗。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怀素( 625 ~ 698 )是道成的弟子, 京兆人, 幼年出家, 曾入玄奘门下, 参加译事,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 采用新译有部《婆沙》、《俱舍》等论的解释, 弹斥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也称新疏,而称法砺之疏为旧疏,后来又撰《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等。并自讲新疏五十余遍。怀素住西太原寺的东塔, 所以称为东塔宗
“律宗”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