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汝( ) 曾不若( ) 诸( ) 亡以应( )
惩( ) 塞( ) 雍( )
hè
rèn
kuí fǔ
chèn
sǒu
kuì
cuò
lǒng
jī
běn
rǔ
céng
yōng
读准下列字音
zhū
sè
chéng
wú
shuāng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 阳
阴
(方圆,指面积。)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4、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寒暑易节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用箕畚装)
(交换)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把······怎么样)
(削减)
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一)“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 出入之迂也
3、操蛇之神闻之
4、跳往助之
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这” “这件事”
人称代词, “他”“他们”
总结归纳
(二)“而”的用法
1、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顺承 、连接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三) “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2、其如土石何?
代词, “他”“他们”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自由读,理清故事
情节,感知愚公精神
愚 公 移 山
这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课文内容
(一)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地理位置。(故事的背景)
(二)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故事的开端)
(三)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故事的发展)
(四)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请思考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
b、“方七百里,高万仞”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其妻献疑”
e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动动脑筋
6、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作的艰巨。突出愚公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参与工作的人一年只得回家一次,表现出大家不怕困难的精神。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年且九十”
——愚公的年迈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移山人力缺乏
7、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8、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用了顶真的修辞,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9、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献:提出,不反对
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损:减少
《愚公移山》课件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