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天地--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家长自己也要避免这些坏习惯】①脾气大,随时发;②没有礼貌,“出口成脏”;③说谎,甚至为自己的谎言沾沾自喜;④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⑤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公共秩序;⑥整天对着手机或。(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12、给他表演的舞台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著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它的成长过程。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看中国教育如何把孩子“教愚”!
编者按:这是一篇反思教育的力作。虽然其中不乏过激之辞,但其反思的深刻性,从另一个侧面能促使我们审视我们的教学,审视中会发现:我们确实在做着许多劳而无功,甚至是“误人子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完全改变现状,因为许多事情决非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所能改变的,但至少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某些力所能及的方面逐步改进与实践。我十分欣赏文中“教育的良知和理性”的表述,希望这篇文章多少能唤醒我们的良知,在工作中多一些理性、多一些科学。
【注:本文所指的中国教育,专指中国大陆地区1949年后的教育。漫画来源于“智慧兔”,本文作者:林明理】
混迹教师队伍二十余年,什么事情最让人心痛?是看到一代代学生被中国教育“教愚”—— 教得愚笨、愚钝、愚蠢,却无能为力。
——题记
中国教育的一大功效是,尽量把所有的学生教化成一个脑袋。
现代教育是该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正确答案无疑该是前者。但是中国的教育却长期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中国式的考试来实现的。中国式考试的分数又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方式。且不说那越来越“严格”“科学”的所谓“标准化试题”无处不在,就是本最应该让学生创造发挥的“问答题”、“论述题”,那一条条按“评分标准”中的“答案要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就让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就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高悬着“主题”“思想”“意义”必须“积极”而不能“落后”、必须“歌颂”而不能“批评”、必须“光明”而不能“阴暗”等等紧箍咒。当然,中国学生的学业评定里也有品德操行、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等评价内容,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国式高考、中考面前,它们统统退居其次。
应试教育下的蛋
中国教育的第二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正的“学习”有效隔离。
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融入全身心的体验与感受之后收获新知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的,大多数时候是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从本质上讲是充满乐趣的。但中国的教育同样长期反其道而行。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罢。我的一个同事向我讲过,就在他儿子的学校,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学自然课老师,上课常常带学生亲自动手捉虫子、摘树叶、弄花草、玩泥巴,鼓捣试管做实验,教室也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学生们不亦乐乎,但期末考试成绩却远不如那些从不带学生做实验,只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背背书中答案的“老教师”教的班级。结果那新老师挨了领导批评,因教室常常被“搞得乱七八糟”还受了班主任的责怪。新老师满腹委屈而又无可奈何,最后也只得向“先进经验”看齐了。类似的例子可以说到处都有、举不胜举。中国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只要能得到好分数,所有能用上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而更该被注重的学习过程、身心体验、乐趣享受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被省略——这在很多地方被自诩为“教学效率”,在众多的批评者笔下被称为“题海战术”、“机械灌輸”,在苏北等一些地方则被形象地称作“死揪”。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图书馆、资料库,他们不会,或从来就不屑于查原始资料——当然很多地方也没有真正的图书馆、资料室,很多时候他们也看不到真实的原始的资料——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在教科书与习题集里有明确的不可置疑的答案。
人类社会有无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有,它就在中国大中小学生的政治课教材里。教育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比较、辨别的能力。但是中国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灭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勇气,就是要学生相信教材与教参的绝对正确,特别是相信政治教条的绝对正确——因为按那上面说的去回答就可以得高分,否则就生死难卜,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当儿戏。即便拿那些教条与现实稍一比照,你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悖谬、虛伪、
家教天地--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