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靠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之北 今义:太阳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曾 古义:仍 今义:曾经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很多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15
.
说明以下划线的词
1,年且九十 2,惩山北之塞
3,指通豫南 4,投诸渤海之尾
5,始一反焉 6,汝之不惠
7,而山不加增 8,一厝朔东
9,汉之阴
将近
苦于
直
之于
返
通“慧”,聪慧
通“措”,放置
南岸
更
自我检测
16
.
翻译以下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17
.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甚矣,汝之不惠;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渤海边上;
你太不聪慧了!
18
.
请摸索以下问题:
?
?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9
.
动动脑筋
?为什么要这样写?
20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作的艰难;突出
愚公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来回时间长;参与工作的人一年只得回家一次,表现出大家不怕困难的精神;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洁落后;
“年且九十”
——愚公的年迈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移山人力缺乏
21
.
“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品质?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用了顶真的修辞,表达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22
.
,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留意读法)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反对
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损:削减山之土
“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气也没有
“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献疑
智叟的态度:反对
妻子的情感:关怀
智叟的情感:嘲笑
23
.
8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智叟的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智叟不智;
愚公的愚在于他打算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用进展的问题,目光长远;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颜色,而且具有讽刺成效,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
24
.
?为什么?
不冲突;“杂然相许”表现愚公提议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移山的关怀,并提出移山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反对移山;
?
对愚公的形象起反衬作用,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衬托愚公的大智如愚,以进展的眼光看问题;
25
.
11. 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带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1)接受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雄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冲突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猛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抱负;
26
.
?有何作用?
关于对比衬托
对比;作用是:用愚公和智叟形成对比;用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
愚公移山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