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人的关系认同论文关键词自我认同关系认同一神教传统儒家价值体系论文内容摘要西方人追求自我认同,是由西方思想中的一神教传统及其引致的个人主义的认识论决定的。中国人追求关系认同, 则是由儒家价值体系所造就的对世界的更为关系主义的认识所决定的。关系认同的特质——他人指向和关系操作——决定了其作用在于,引导人们根据所处情境的变化将不同的关系者纳入到其实现某种工具性目标的行动中来。“认同”是近十年来社会及人文科学相关学科中最热门的研究议题之一。尽管相关学科间并未就认同的概念取得清晰、一致的定义, 但是大多数学者( 尤其是社会科学家) 基本上同意将其视为一种特定的行动取向, 一种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建构并支配个体行动方式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获得一条研究“认同”现象的有效路径,即将“个体认同”作为“群体认同”的基础,从而将研究首先聚焦在个人认同的形成、特性及其影响上。也只有在这样的思路下, 我们才可能提出并探讨一个具有本土性的问题, 即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独特的个体认同——“关系认同”? 西方人的自我认同首先,我们看看作为西方认同理论之源流的心理学是如何解析西方人的自我认同的。弗洛伊德是该思想源流的奠基人。他通过揭示人类意识的结构模型, 提出了自我认同的基本特征:“本我”表现的是欲望和本能;“超我”代表的是来自父母的行为准则或指令;而“自我”作为这两者之间的协调者, 一方面使“本我”接受外在规范的制约, 同时又试图让“超我”去适应“本我”的需求。[1]“自我”这种新角色不仅表明了其作为认同的调适性特征,而且也促成了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分支领域的自我心理学的出现。作为后续者, 埃里克森明确提出要以“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 为核心概念建立自我心理学。与经典精神分析过于强调“本我”作用不同, 埃里克森着重阐述了自我同一性理论。他将自我同一性界定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 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 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2] 他认为, 同一性与个体的生命周期, 尤其是与其第五个阶段青春期有着很大关联。在青春期, 个体必须把在先前四个阶段获得的各种规范性知识和经验相统合, 为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他便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并能顺利进入成年期;否则,会造成“同一性危机”,即形成同一性的混乱。西方自我认同理论还有一个来自社会学的互动论的知识传统。互动论可以追溯至詹姆斯。他所阐述的人类具有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的能力的思想,以及其构建的一套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类型学,对库利、米德以及其他后续互动论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库利的贡献在于通过引入詹姆斯的“社会自我”的概念, 将人们的关注点转向社会交往在自我及其认同形成中的作用。他还通过创用“镜中我”这一概念, 说明一个人是依据他人的看法认识自己的。[3] 为了说明自我的统一性, 米德引用了詹姆斯最初提出的两个概念: “主我”和“客我”。在米德那里, “主我”指的是个体的能动倾向,而“客我”则表示群体中他人的态度。他指出, 主我和客我, 对于统一的自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自我必须采纳群体中他人的态度以期隶属于这个群体, 同时, 他又要不断对他人的态度作出反应, 以便能够在互动中改变他所隶属的群体。[4] 自我的能动性在戈夫曼创立的
解读中国人的关系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