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招之数学,做不器之君子——由李教授《数学大观》课程引发的思考【本文摘要】本文从李尚志教授开设的《数学大观》课程的授课风格生发开去, 联想到金庸武侠小说及中国文化之核心的相关问题, 试图揭示其中一以贯之的为学、做人之道, 即为学应注重事物本身所隐藏的一般规律,由个性到共性、由“技”上升到“道”,从而用所学抽象之道指挥具体之事之物; 做人应注重进徳修身, 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 做到内圣外王。作者认为, 这些思想对当代在校大学生思考现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功利现象,尤具借鉴意义。【关键词】数学大观具体抽象金庸小说内圣外王【正文】作为与数学毫不相干的文科生, 进入大学后, 数学似乎从此从我们的“字典”中消失, 我们大可“数不关己, 高高挂起”, 但实际上,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思想亦时时见于生活的各方面。正所谓“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固步自封则必孤陋浅薄”。作为学生,尤其文科类学生,不仅应广泛浏览文史哲、政经法诸科,对数学、物理、生物等理工学科也应有所涉猎。本着于此, 本文虽身着“数学”之大衣, 但其骨肉之内核却充满“文学”之细胞。这看似有“偷换概念”之嫌, 然却符合《数学大观》课程一直以来的教学风格——重兵法、轻剑法, 重抽象之 idea 、轻具体之 technic 。下文主要依据李老师在《数学大观》课程论述的有关见解, 联想到另两位名人的思想,以阐述作者于《数学大观》课程之所悟、所得。李尚志之数学大观:无招胜有招“张三丰教太极剑, 抽象指挥具体, 独孤求败写教材, 简单才是正宗。”这是李教授在《数学大观》中时常为我们提及的教学理念。他讲课的特点是将数学与哲学、诗歌、武侠等人文因素结合起来,多角度向学子们剖析数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呈现。而在他的课堂上, 我更感觉仿佛徜徉在五光十色的文学世界里, 且更多的是历久弥新的古代文学。他自称给我们上课的目标是为了改变我们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减少对数学的“仇恨感”。李老师认为:“数学本来是天生丽质的美人,威震八方的英雄, 可是有时候教学中偏偏要给它涂脂抹粉, 甚至整容, 学生怎么能爱得起来呢?我们一起来恢复出厂设置, 将头脑中的存储格式化, 还数学素面朝天的本色。”在我看来,李老师做到了,下面如诗般的数学故事足以说明: “峨眉山的佛光宣讲连续函数;哈尔滨的面条吃进一维空间; 康定情歌高唱等比数列;宾馆台灯照出圆锥曲线……”李老师进一步解释说:“《九阴真经》= 上篇( idea )+ 下篇( tech ),我教的是《九阴真经》上半部, 专是讲心法的, 这个通了, 才能学下半部的具体招数,练成绝世武功。”在李教授的《数学大观》等“连续剧”般教材里,数学的抽象性被比喻为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他借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 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的故事来体现数学教材创作的核心理念。这个故事虽然显得有些离谱, 但是却体现了一种高明的教学方式: 张无忌需要学的不是太极剑的具体招数, 而是太极剑的意识和理念。然而意识和理念必须通过具体招数来体现。张无忌透过具体招数学到了意识和理念, 然后又将这些招数抛弃, 在实战中通过自己随心所欲使出来的另外的招数, 体现了学到的意识和理念。简而言之就是:无招胜有招,通过有招学无招。金庸之武侠小说:武戏文唱,简单乃高手顺着李老师的思维,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畅销不衰的金庸先生的武
学数学,做君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