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论文- 民生问题形式与政策论文- 民生问题古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 " 贵国人民生活可好? " 对曰好,赵太后再问: " 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 " 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 贵国国君可好? " 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 赵太后说道:" 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故如次问。" 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原文如下: 孟子曰: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 民生"与" 国计" 相提并论, 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是《尚书· 五子之歌》中所说的, 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 霸业》指出" 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左传· 庄公三十三年》强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孟子· 梁惠王下》则提出"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当然, 中国历史诚于鲁迅所说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真正的重视, 反而, 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 官本位的文化更是积淀得深厚, 且异常深厚。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毛泽东同志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但遗憾的是" 文革" 等政治动乱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在计划经济时代也并不很大,所以,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国依然是共同贫困的局面。简单的说民生问题, 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随着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腾飞,那中国的民生现状又如何呢?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 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 如人均 GDP 从 1990 年的 1634 元上升到 2003 年的 9073 元,首次超过 1000 美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 人均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89 年的 137 4 元上升到 2003 年的 8472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602 元上升到 2622 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 1989 年的 %下降到 2003 年的 %,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 %下降到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98 9年的 519 6 亿元上升到 200 3年的 10361 8 亿元, 人均储蓄存款从 461 元增长到 8018 元。可见,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然而, 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 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前一
形式与政策论文-民生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