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湿”字了得.doc怎一个“湿”字了得白居易( 772 ~ 846 ), 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 颠沛流离的生活使白居易对社会和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也奠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道路。元和十年, 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此为重大“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 被权贵们指责越职奏事, 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其真正原因在于他所写的针砭时政的讽喻诗, 而致权贵们之嫉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创伤极深,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恨正无处倾诉, 恰巧遇到这原为妓女的商人妇, 听到她那富有感情的弹奏琵琶声,知道了她的悲凉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倾泻而出。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异, 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知己, 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诗句, 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有这样的思想已很不容易了。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泪是同情之泪,也是伤己之泪――这次第,怎一个“湿”字了得。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 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 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 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一、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 风寒月冷, 琵琶女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人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 音乐之声“暂歇”, 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 绝非柳暗花明, 重见天日, 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 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怎一个“湿”字了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