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忆
学习分类:非联合型学忆分类:陈述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 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海马结构
第1页/共44页
第一页,共45页。
认知: 优势半球:
大脑两侧半球在某些功能上具有明8页/共44页
第十八页,共45页。
昼夜节律与睡眠
睡眠和觉醒的昼夜周期性交替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觉醒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有关。
睡眠具有正相睡眠(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和异相睡眠(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两种时相状态。
睡眠两时相的转换为:由浅睡(慢波睡眠)→深睡(快波睡眠)→浅睡。每晚可重复4~5次的周期性过程。
第19页/共44页
第十九页,共45页。
睡眠的两种时相
正相睡眠(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快波睡眠)
兴奋部位
相关递质
睡眠特点
脑干中缝核
5-HT
脑干中缝核尾端-蓝斑中、后部
5-HT、NE、ACh
①EEG为高振幅快波;
②感觉、呼吸、Bp、心率、代谢率↓,肌紧张减退;
③不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④唤醒阈低,且主诉做梦者少。
①EEG为低振幅快波;
②感觉和肌紧张 ,阵发性呼吸不规则和肢体抽动;
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④唤醒阈高,且主诉做梦者多。
第20页/共44页
第二十页,共45页。
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睡眠的机制:
第21页/共44页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第22页/共44页
第二十二页,共45页。
昼夜节律发生器
灵长类和人都有两个基本的昼夜节律调节器,
一个调节慢波睡眠以及相关的生理变化;
另一个则调控快波睡眠及相关的生理变化。
这些调控均受下丘脑的视上核的控制,该核团接受视网膜的光照信息,合成蛋白,利用蛋白合成震荡器调节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
第23页/共44页
第二十三页,共45页。
概述
睡眠与觉醒:两种不同的功能状态
觉醒状态:与环境有主动感觉运动联系,产生复杂适应行为
睡眠状态:联系减弱或消失,伴有躯体和植物性功能变化
睡眠与觉醒是以自然昼夜为周期的生理活动
人类对睡眠的认识
两种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后者又称为快波睡眠或快速动眼睡眠
第24页/共44页
第二十四页,共45页。
慢波睡眠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异相睡眠的意义: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有助于记忆的整合和巩固,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第25页/共44页
第二十五页,共45页。
睡眠的脑电图特征与分期Ⅰ
睡眠深度
唤醒阈:刚能中断睡眠的临界刺激强度
脑电波EEG最特异
睡眠的EEG分期:
发现REM睡眠分期之前:Loomis按睡眠EEG特征将睡眠分A、B、C、D、E 5期:A期,觉醒期;B期,入睡期;C、D、E期分别为浅睡,中等度睡眠和深睡眠期
第26页/共44页
第二十六页,共45页。
睡眠的脑电图特征与分期II
睡眠的EEG分期:
发现REM睡眠后:睡眠的脑电波(EEG)分为1、2、3、4阶段,成为公认的分期:
阶段1:波明显减少,出现低幅快波
阶段2:出现睡眠梭形波(变异的波,13 – 15 Hz,20 – 40 V, – 1 s),伴有少量波、波
阶段3:在波、波为背景的基础上,有睡眠梭形波
阶段4: 高幅慢波,波超过50%,~2Hz,75V以上
第27页/共44页
第二十七页,共45页。
睡眠各期的脑波
第28页/共44页
第二十八页,共45页。
第29页/共44页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睡眠的脑电图特征与分期III
整夜中睡眠EEG各阶段的持续时间及其转化规律
睡眠开始后,EEG变化为阶段1234,即随着睡眠加深,EEG频率、振幅、波,约需30 – 45 min ,然后返回,4321,此时的阶段1是首次开始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REM),该时相持续10 – 20 min,再顺序进入阶段4。一夜中循环4 – 5次。越近早晨,最大睡眠深度,不能到阶段4。
入睡时的阶段1及全部2,3,4均为慢波睡眠
除入睡的阶段1外,其余的阶段1均为快速眼动睡眠
第30页/共44页
第三十页,共45页。
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I
慢波睡眠:脑电同步化
首次出现的阶段1及阶段2、3、4均属慢波睡眠或同步化睡眠
脑电特征:在该睡眠时相,脑电以频率逐渐减慢、幅度逐渐增高、 波
医学脑的电活动睡眠与觉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