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咏物诗四首精华.ppt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咏物诗的概念以及咏物诗的特点。
(2)了解咏物诗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托物言志。
(3) 能进行有关的鉴赏,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咏物诗的学习,进入诗人的精神果实。
第16页/共39页
第十六页,共40页。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第17页/共39页
第十七页,共40页。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第18页/共39页
第十八页,共40页。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从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
第19页/共39页
第十九页,共40页。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1、分析意象。
2、分析情感
诗人突出了牡丹的高贵富丽,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第20页/共39页
第二十页,共40页。
3、分析手法
①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芍药的“无格”,芙蕖的“少情”,来反衬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第21页/共39页
第二十一页,共40页。
3、分析手法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
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22页/共39页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从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
第23页/共39页
第二十三页,共40页。
作者: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第24页/共39页
第二十四页,共40页。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由小而大,不为人注意,不甘埋没,具有强大生命力。
1、分析意象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目光短浅
第25页/共39页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2、分析情感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第26页/共39页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 寓意深长。
3、分析手法
第27页/共39页
第二十七页,共40页。
一、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探究: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学以致用
第28页/共39页
第二十八页,共40页。
意象特点:耐寒、洁白清高、芳香四溢、报春。
感情:表达了坚持理想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手法: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第29页/共39页

咏物诗四首精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512 KB
  • 时间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