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开启古典诗词之门的金钥匙.doc探寻开启古典诗词之门的金钥匙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三千年的诗词精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 古典诗词作为教学基本篇目所占的比重却并不大, 大多作为课外诵读内容,因而诗词教学往往被有些语文教师忽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古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讲得“喉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乃至“昏昏欲睡”。这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缺乏生机, 教学效率低下。看来, 培养与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 如何通过散见于课本的若干篇目, 使学生轻松学习鉴赏古典诗词, 进一步做到触类旁通?笔者想避开那些老生常谈, 结合十八年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另辟蹊径, 从四个角度切入, 带领学生畅游诗词艺术的芬芳世界。一、紧扣时代背景鉴赏古诗词时, 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首先要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即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动荡局势、重大事件、政策风尚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其次还要对诗人当时的处境、人生经历及思想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与古人为友, 准确体会出诗人表达的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对此我们可以列举陆游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来加以说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出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 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可是,他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位卑未敢忘忧国”, 以至于他虽“僵卧孤村”却“不自哀”, 一心想着“为国戍轮台”。夜深人静的时候,窗外风雨交加的声音使他不禁联想到南宋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因此诗人忧心如焚, 辗转反侧, 连做梦都在“骑铁马”“跨冰河”, 在前线奋力杀敌。联系时代背景来赏析本诗, 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的英雄气概在这首豪迈悲壮的诗歌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30 岁时所作, 初涉宦海的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写下此诗。诗人笔下的“飞来”句是实写,“闻说”句是虚写, 虚实结合, 突出了“塔”的高峻壮丽。但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 此时的王安石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因此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紧扣这一点, 我们再来鉴赏最后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就迎刃而解了。作者表面上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 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 实际上还更深层地展示了诗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胆识和气概。他不畏改革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 因为他站在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最高角度, 这是何等的豪迈! 紧扣时代背景鉴赏这首诗, 王安石锐意进取、执意变法的改革家形象会令人肃然起敬。因此,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蕴含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伟大抱负。二、找准诗词眼睛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近现代作家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 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 乃心灵之窗口; 诗之目, 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因此, 抓住了诗词的“眼睛”, 就捕捉到了最关键的信息, 能帮助我们弄清诗
探寻开启古典诗词之门的金钥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