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西塞山由于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第一页,共23页出石头
怀古:
第九页,共23页。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感今:
第十页,共23页。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第十一页,共23页。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第十二页,共23页。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什么手法?感慨什么?
对比、拟人。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陵政治风云几经变幻,六朝相继覆灭,而江流滔滔,山形依旧。
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二字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不仅包括晋吴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通而深刻的意义。
第十三页,共23页。
4、“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本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作者把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巧妙地融进一片秋色之中。
第十四页,共23页。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
第十五页,共23页。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第十六页,共23页。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第十七页,共23页。
课堂总结
怀古:
点:王濬灭吴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
感今:
兴亡的决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第十八页,共23页。
小结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说明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乃人事而非地形 。诗人渴望四海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借古讽今抒发感慨,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表现手法:对比、借古讽今
第十九页,共23页。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诗;
二,完成以下练习。
第二十页,共23页。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
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第二十一页,共23页。
(1
(公开课)西塞山怀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