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榆林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东经 107 °28′-111 °15′,北纬 36°57′-39 °34′之间, 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 400 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 700 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 42% ,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 58% 。平均海拔 1000 至 1500 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北部沙区有 200 多个内陆湖泊,最大的红碱淖湖面积 67 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 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 10℃,年平均降水 400 毫米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 12 个县区, 222 个乡镇, 5676 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 1986 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 万,其中农业人口 287. 6 万,总面积 43578 ,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西部(今靖边县北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 行政公署, 2000 年 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 榆林地处边关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榆林城雅称榆阳,别号驼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初名榆林庄,成化九年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以后, 后经“三拓榆林城”,形成“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建筑格局,城内老街两侧修建了大量的四合院,因此榆林也被誉为“小北京”。榆林城至今已历 600 余年沧桑,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 但大部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20世纪 70年代以后,榆林城不断向四周拓展, 逐步形成了南郊工业区、东沙新城区、西沙新城区和北郊红山新城区。古城区仅 ,现榆林新城区已发展到约 28平方公里,人口由 10万发展到 30 万。榆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米脂婆姨绥德汉,就是对榆林人的赞美之词。榆林人民勤劳、俭朴、诚实、厚道、热情、好客、重义守信、坚忍不拔,敢于斗争。榆林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人文毓秀,英才辈出。他们把中华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的荣辱息息相关,无论古代史上还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貂禅、杨继业、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高岗、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柳青、路遥、胡星元、张维迎、牛玉琴等是他们中的代表。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5 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 8个县 30 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解放战征。当时,陕北人民在欠收、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 仍响亮的提出:"
我的家乡——榆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