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滩宣传画册案.docx石板滩宣传画册案
个场镇,东山五场为石板滩仁和场、清泉镇廖家场、洛带镇甑子场、龙潭寺隆兴场和西河场,“仁和场”位居东山五场之首。
石板滩仁和场历史上建有火神庙(关帝庙) 、文昌宫、玉皇阁、观音庙、土地庙、川王
庙、药王庙、水观音庙、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等 10 座庙宇会馆,现仅存火神庙、文昌宫、水观音庙 3 座。
配石板滩历史文化代表图
P7-10
第二章:旅游
异样石板滩 -- 客家民俗 独具一格
客家风情 诗情画意
石板滩镇土城村传承客家(该村 95%系广东客家人)人脉文化,其区位正处于东山客家
聚集区内的中心地带, 至今客家民俗、 建筑风貌和方言保存完好, 这片神奇的土地浅丘起伏
有致, 碧波荡漾的西江河像一条彩带环绕城区蜿蜒而过, 青苔石板清爽快意、 水墨河滩渔舟
唱晚、夕照古街雕梁画柱、 临水而建的客家风貌建筑依次蔓延 这里散发着客家独有的温
润婉约气息,让人心底触摸到石板滩 “客家风情田园 ”的写意诗画。
配石板滩街道图
追随时代变迁 独特应运而生
独具一格的客家精神,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节日,客家祭祀等等。 石板滩的客家
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整体规划建成后将是全川最大的客家集中居住区。 客家人进入四川已有
几百年, 现在的客家人后裔已经完全川化, 与原来的客家人及现在广东、 福建的客家人在生活、习俗、 语言上也有很大差别。在建筑形态上, 最先的圆形土围建筑的形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四川的客家民居由于受到地区建筑材料的限制和蜀人文化的影响,居住建筑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川西风格。
6
配当地客家人物和建筑等图片
深化客家风格 继承悠久传统
土城、集体项目区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格, 比如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 ——
围拢屋对该项目就有显著的影响。石板滩的建筑围着中间的 20 亩的菜地,远看就像是一朵
花盛开在田间一样。 这样的建筑在居住区已经设计了好几个。 本着既有利于节约土地、 保护
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 满足城乡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 面积适度、 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在土城集体拆院并院项目的拆迁、建设等工作上,尊
重当地民居的生活习俗与精神观念在 ; 发展定位上,该项目依托当地浓厚的客家人文基础,
打造客家风情, 客家民俗的建筑风格特色,通过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当地商贸经济,创新增收,继承 “东山五场之首 ”的悠久传统。
配土城相应图片
P11-12
第二篇:实力篇
“钱”
石板滩实力雄厚,“钱”程似锦。
P13-14
第一章:城建
建设石板滩 — — 科学规划 创造传奇
规划区现状城镇建成区主要分布在四大片区。 石板滩新城片区的现状建成区主要依托新
石路、石木路、东风西街、东风街四条路修建;石板滩老镇呈半岛状,主要依托正兴街、和
平街、环城路三条路修建; 合兴片区的现状建成区以新华街、 新民街、 顺河街三条路为依托;
义和片区则依托石洛路及与之垂直的蜀龙街而建。
作为成都市重点镇的新都区石板滩镇紧紧围绕 “东山五场之首、客家风情田园、农机产
业重镇 ”的发展定位,抓住农机产业园区、城镇结构调整暨场镇改造和统筹推进土地综合整
治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新都区做好 “五大功能区 ”建设,构筑田园、创业、宜居和旅游四大优势,挖掘生态资源、 拓展文化底蕴, 突出自然人文特色。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7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和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追赶跨越、 创新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农村与中
心城镇的对接, 在推进创新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规模、 形成效益中全面提速, 建设现代田园
城市示范镇,演绎成都东郊 “客家风情田园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速度传奇,同时,这里田园的清新雅逸和独有的 “西江水韵 ”也凝聚着人们回归大自然的人气
配石板滩城镇图
石板滩宣传画册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