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煤炭工业发展简史乌海市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 是全国主要焦煤基地之一。煤炭工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在其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开发乌海的采煤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同治三年( 1864 年) , 在黄河西岸的乌达教子沟,梁家沟一带开有私人小煤窑。到民国四年( 1915 年),黄河东岸的原海勃湾地区的老石旦、雀儿沟一带也已有了私人小煤窑。但小煤窑数量很少, 至新中国成立前,整个乌海地区( 包括乌达煤田和桌子山煤田), 总共也只有 12 家原始手工开采的私人小煤窑。新中国的成立, 乌海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曙光。在 195 8 年“大跃进”时期, 黄河西岸的乌达煤田和黄河东岸的桌子山煤田,在同一个时期分别聚集了上万名的工人、干部、农牧民, 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夺煤大会战。此后, 乌海逐渐发展成为以煤炭为依托的新兴工矿型城市, 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乌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资源开发问题,矿区植被、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由于小煤矿数量多, 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资源回收率不到 30% 。并且, 小煤矿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能力不足, 造成地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在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乌海市对煤炭开采秩序整顿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是在 1995 年组建了乌海市煤炭局,专职煤炭行业的管理与规划发展;二是相继开展了清理整顿、关井压产、技术改造、资源整合等专项行动。经过十多年努力, 乌海市煤炭开采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 煤矿数量压减为目前的 51 处。目前,乌海市正按照上级要求,对现有煤矿进一步实施兼并重组, 计划到 2013 年底全部完成兼并重组任务, 届时地方煤炭企业数量力争控制在 7 户以内。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乌海市的煤炭工业发展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时, 乌海原煤开采出来基本全部外运。后来, 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实现空中走, 并用来发展高载能产业。今天,乌海对煤炭进一步深加工,吃干榨尽, 煤化工水平处于全国领先。通过发展煤化工产业, 努力打造国家级煤焦化产业基地, 目前焦炭年产能已达到 1600 万吨。同时, 煤炭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等副产品也被充分利用, 既实现了节能减排, 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发展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乌海市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不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 2008 年露天煤矿陆续建成投产、煤田煤矿火区全面实施综合治理以来, 针对全市露天矿山企业剥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乌海市先后出台了《乌海市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意见》、《乌海市重点行业环境保护达标整治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组织机构, 明确了职责, 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通过逐步建立完善领导小组监督检查、信息报送、联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制度, 强化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了全市综合整治政府属地管理, 企业具体负责, 市直部门督促检查的三级管理体制。重点对煤矿、非煤矿山、道路环境污染治理、矿产资源开发治理、打击非法开采、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开展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经过 3 年多集中整治, 结合矿区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 煤炭开采秩序明显好转,
乌海煤炭工业发展简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